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作客“敬文名家讲坛”

作者: 时间:2025-04-07 点击数:

  3月31日-4月1日,应历史文化学院世界中古史研究所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荣誉会长、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教授作客敬文名家讲坛,作了题为“欧洲封建主义产生”和“欧洲文明创生期再探究”的系列讲座。讲座开始前,侯建新教授在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王云龙教授陪同下,向朱寰先生雕像敬献鲜花,鞠躬致意,寄寓深切思念。讲座分别由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王云龙教授和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董灏智教授主持。

  第一场讲座中,侯建新教授结合多年研究成果,从“中国的‘封建’、西欧的feudalism、欧洲封建制特征以及中西依附制度的比较”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侯建新教授详细阐述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起源、特征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侯建新教授认为,欧洲封建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一种原创性的社会秩序。封建制也与日耳曼传统的“亲兵制”和部落组织相关。日耳曼人马尔克村社制度是中世纪社会的基础。侯建新教授强调,欧洲封建主义的核心特征是:领主与附庸间是等级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同时存续着一定的契约因素。据此赋予封臣一定的“抵抗权”,成为欧洲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第二场讲座中,侯建新教授围绕“文明的概念、19世纪以来国际主流学界的主张、‘欧洲’一词的考证、欧洲的空间概念”展开讲座。侯建新教授认为,欧洲文明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吸纳了古典文明、日耳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某些元素,从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次生型文化。侯建新教授指出,被误解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实际上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奠基阶段。关于“欧洲”一词的起源,侯建新教授认为,“欧洲”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罗马帝国晚期,欧洲概念正式形成于加洛林王朝时期,十字军东征等历史事件与其形成也密切相关。直到15-16世纪,“欧洲”一词才在欧洲语言中频繁出现。

  侯建新教授的系列讲座为中世纪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与会师生积极交流提问,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深受启发。

  敬文名家讲坛是为纪念我国著名世界历史学家、历史教育学家、新中国世界历史学科创立者之一朱寰先生而设立的。旨在弘扬朱寰先生为人、为师、为学之道,嘉勉后学;追踪学术前沿,围绕学术热点,邀请各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讲学。自2023年开设至今,已举办十数场高质量学术报告。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Email:skc@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