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经典”之前:对<武士道>三个日译本的考察》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2024年第1期,系我校孙洛丹教授在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研究成果。
该文系统分析了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在日本国内“经典化”的历程,尤其关注最初的三个日译本(1908年樱井鸥村译、1935年近藤晴乡译、1938年矢内原忠雄译)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译介策略、话语转向和意识形态运作。20世纪初新渡户稻造以英文写就的《武士道》虽为面向西方的文化阐释,诉诸世界主义、文明共通性的文化叙事,但其文本“回流”日本后始终游移于“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既是对外传播工具,也为日本国内文化政治所收编。该文还原了1908年樱井鸥村译本生产的历史语境,指出该版本是对当时存在的保守民族主义解读的“拨乱反正”,试图以普遍主义对冲“日本固有论”,同时也彰显了新渡户英文文本中本已存在的普遍伦理诉求。该文难能可贵地发掘出此前较少进入研究者视线的近藤晴乡版本,此“平译”版本配合当时军国主义的文化宣传,通俗化了“忠君爱国”的价值,并将《武士道》工具化为“修身读本”和国民动员的手段,将《武士道》原有的世界主义意涵转译为昭和时期的国家主义话语。该文着重考察了1938年诞生的矢内原忠雄译本。作为新渡户稻造的学生,矢内原忠雄在人生和历史的“双重拐点”重新翻译可谓《武士道》“经典化”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矢内原用“道德”代替“伦理”,将武士道从“伦理体系”中释放出来,把日本的独特性放在更为普遍的视野中来考察,立足于“日本”与“世界”的联系去发掘《武士道》的宝贵精神遗产,以跨文化的普遍性来对抗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一次典型的“翻译的抵抗”。
该文对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日译本进行探究,不仅是要揭示日本现代民族国家赖以重构自身的“传统”其内在连续转变的机制,更是希望借“翻译实践”这条线索来呈现“武士道”这一“被发明的传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日本国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该文以翻译史为切入点,展示了“经典”是怎样在不断的历史选择、文化协调与意识形态加工中被建构出来的,为重新理解“经典”提供了动态、具体、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学术启发性与理论价值。
作者孙洛丹教授主要研究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获吉林省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第四界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