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引发热烈反响。6月7日,社科处举办中青年学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邀请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美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等单位的相关学者作主题发言并深入交流。
研讨中,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坚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初心,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学部荆雨教授认为:要尝试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出发,探讨中华文明“五性合一”的文明内涵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路的可能性。文学院赵强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新观点、新命题和新论断,为我们从学理的角度认识、把握和阐释中华文明历史经纬、现实逻辑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文化学院刘芮方副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美术学院鄂霞教授认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为导向,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文化使命感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品格的文艺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魏来教授认为:要以数智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面向东北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数字化呈现、智慧展陈等方向重点攻关,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历史文化学院张礼艳教授认为:夏商周考古和历史研究中,应综合运用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古文字资料、文献史料,深入考察中国早期的国家社会和历史,丰富古代中国的历史画面。马克思主义学部徐立恒副教授认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明德”思想的滋养,应从理论、历史、实践三重维度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部马军海副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的新论断启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超越外在反思,在深层思想结构上阐明“第二个结合”的契合性,从实践方面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握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精神。文学院白军鹏副教授认为:重要讲话与“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关系密切,各高校应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加强协同合作,将古文字研究成果引入到更为广阔的实际应用领域。马克思主义学部孙业霞副教授认为:只有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范畴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馆员闫超认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肩负着向公众传播中华文明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学部苗延义老师认为:要通过在地性文化传统的激活与再造,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在内外互动、上下联动过程中催生出地域创造力,进而实现内生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部陈荑馨老师认为:哲学研究者要将学术使命建立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需求之上,在中西互鉴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下一步,学校将协同相关科研单位、学术团队和重大项目课题组,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研讨,深入推动对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