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自11月中旬以来,由我校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编辑部策划,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学术交流基金项目支持的“青杠树下”耕读会第一季(学科交叉与思想前沿系列)成功举办。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共7位知名学者做专题报告。我校副校长韩东育教授、社会科学处白冰处长出席,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涛教授主持耕读会。
1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研究员作“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理论与方法”报告。报告对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社会分层结构做出趋势判断,在与布劳-邓肯社会地位获得模型对话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模型,研判了未来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何去何从等重大社会科学命题。
11月13日,复旦大学张乐天教授作“重新理解农民与传统——口述历史与集体叙事研究”报告。他结合几十位农民出身的商业者访谈案例,对经典理论与传统意识中的农民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扎根本土经验,重新检验和批判农民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具有时代意义的本土理论解释的重要观点。
11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作“《江村经济》何以著名——费孝通对中国农政转型道路的早期探寻”报告。报告指出,《江村经济》实则回应和对话的重大主题是农政问题,而非土地问题,并深入剖析了《江村经济》中关于中国农政问题与农政转型的路径,对《江村经济》何以著名提出全新解释。
11月20日,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特点与理论解释”报告。报告对2003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描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和变化趋势,对如何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作出具体阐释。并就考研热、考证热、考公热、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等新就业现象背后反映的问题作出理论解析。
11月24日,西南财经大学苗壮教授作“非参数方法在面向全变量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应用”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发展与优势,全面解读了DEA的模型设计及实际应用,并以中国“南水北调”城市群用水效率分析为例,对城市污水处理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解等问题作出科学阐释。
1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志民研究员作“阶级分析方法与历史研究”报告。报告从历史渊源出发阐述了阶级的概念界定和阶级分析方法,介绍了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他指出,现阶段学界仍然应该把阶级分析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加强关注与研究,共同推进新时代历史学的繁荣发展。
12月7日,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作“教育人类学研究:谱系、理论与方法——兼谈《教育人类学通论》的学术逻辑”报告。在报告中,滕星教授介绍了由其本人编写的《教育人类学通论》,对其中的学术逻辑、体例结构、核心内容作出具体解读,对教育人类学的学术谱系和重点研究领域作出深刻阐释。
本季耕读会相继邀请了张乐天教授、邬志辉教授、潘璐教授、李春玲研究员、房艳刚教授、王立荣副教授、韩东育教授、袁同凯教授分别作每期耕读会与谈人。
“青杠树下”耕读会倡导青年学者坚守独立的学术精神和批判的学术态度,倡导自然朴素、务实随性又积极奋进的现代耕读生活精神,回归学术初心和生活本真。本季耕读会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形成了“青杠树下”学术品牌,为探路推动学科交叉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