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研究员做客“东北大讲堂”第二十七场学术报告会,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认识你的母语——漫谈汉语不是英语”的学术报告。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春雨主持会议,原副校长、外国语学院张绍杰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外国语学院师生近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在报告中,沈家煊研究员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人在探究汉语“所以然”的道路上有两个不停息,一个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不停息,一个是力图摆脱印欧眼光的束缚、建立一个贴近汉语实际的语法体系、进而为一般的语法理论做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这个努力不曾停息。沈家煊研究员详细报告了,中国学者在摆脱印欧语眼光束缚的道路上,对母语的科学认识和新的进展。首先,他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单位,动词、名词类别的划分和句法。英语的基本单位是词,而汉语中语素构成了基本的造句单位。英语中名词和动词是“分立模式”,而在汉语中它们是“包含模式”。一般认为,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是句法范畴,话题和说明是语用范畴。而汉语句子的主语其实就是话题,谓语是对这个话题做的说明。其次,他提出了什么是汉语语法的重要区分。就词类而言,名词和状词的区分;“有”和“是”的区分;单音和双音的区分。在构词和造句中,汉语比英语更多的采用复合法。最后,报告讨论了韵律和语法的关系,汉语的“大语法”包含韵律,汉语的语法是“韵律语法”。从句子的主干构成看,英语以主谓结构为主干,汉语以对言格式为主干。报告最后指出,任何一种语言,必须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比较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报告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报告后,沈家煊研究员同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学校为沈家煊研究员颁发了“东北大讲堂”讲座纪念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