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章结构:
《菊分根:西原借款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一书,共分六章。第一章 “经济的北守南进”与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第二章 “菊分根”战略与“东亚自给圈”构想;第三章 协调与扩张的双重变奏;第四章 西原借款的性质判定与日本的债务催逼;第五章 西原借款的财政整理与日本的“自主外交”;第六章 西原借款论争与“菊分根”战略的失败。
二、基本内容:
西原借款成立期的“亚洲主义”与“二重外交”。一战后期,日本在亚洲主义的大陆政策“菊分根”战略主导下实施“经济的北守南进策”,谋划“东亚自给圈”,促成了高达1亿4500万日元的西原借款,在中国攫夺了铁路、电信、森林、金矿、军事等大量利权,事实上成为“二十一条”的翻版,也为随后的“五四运动”埋下伏笔。在此过程中,日本外务省与陆军系统的“二重外交”争斗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要素之一。
西原借款偿还期的“协调”与“扩张”。据本书统计,除交通银行第一次借款通过交通银行第二次借款变相将其本息偿还完毕外,其余7笔借款本金均未能清偿。1922—1925年,中日间签订了8次利息借款合同,暂资结案。原敬内阁对西原借款采取了在“中国本部”协调但坚持“满蒙利权”的“有限扩张”政策,以此维持日中关系,应对战后“新外交”。
西原借款整理期的“利益争执”与“中日破局”。1917—1937年,伴随日本侵华国策的步步推进,日本坚持国内经济利益优先,不但先后两次利用西原借款胁迫中日关税谈判,而且在国内营造错误舆论,煽动侵华战争情绪。当中日双方准备“避虚就实”整理西原借款时,又因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导致谈判破裂;七七事变后,中日破局已定。中国对日宣战后,“菊分根”战略彻底失败。
总之,在配合日本对华政治和军事侵略上,投机性的西原借款自始至终都肩负着大陆政策的政治使命,其历史责任亟需澄清。
三、主要创新:
《菊分根》一书中有多种观点改变了学界传统论述并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具有开拓性的创新见解,要点如下:
第一,关于“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的关联问题,学界目前观点是将其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历史事件,或认为前者直接影响了后者,但是本书指出:西原借款的成立(1917—1918)位于“二十一条”(1915)与“五四运动”(1919)之间,西原借款的系列合同是“二十一条”的升级版,参与西原借款的中方人物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正是“五四运动”期间的“卖国贼”,此种关联说明西原借款是连接“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的关键环节,此点长期被学界忽视。
第二,西原借款的具体偿还数额问题,国内外学界尚未有相关研究,存在研究盲区,本书根据大量中文、日文档案,统计得出详实数字,即西原借款最终偿还本息合计34 388 504.44日元(本金500万日元、利息29 388 504.44日元),这一数据说明段祺瑞声称并不打算偿还西原借款的说法是一种托词。
第三,在西原借款的后期整理问题上,学界常以国民政府公开发言为依据,认为其始终拒绝承认西原借款,本书根据馆藏档案指出,国民政府内部围绕是否承认西原借款问题其实存在“革命外交”与“避虚就实”的争执,国民政府利用西原借款概念模糊的特征,采取偷换概念的方式暗中“改名承认”西原借款,这一观点澄清了一桩长久的学术公案。
四、社会影响:
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刘岳兵教授、宋志勇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唐利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武向平教授等学界前辈和同仁的一致好评,认为该书史料扎实、学风稳健、观点鲜明,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已故日本史专家周颂伦教授在该书“推荐序”中指出:“重提‘西原借款’,其意味除了该研究仍须深入之外,也在提请学界同仁注意,应当在日本对华言说的美丽词藻背后探询其目标究为何物。”